視頻回顧
10月23日,安智因學院有幸邀請到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藺潔教授并作為“安智因云課堂的特聘講師”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課程分享《心血管病轉化醫(yī)學的范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FH)》。藺潔教授首先從新降脂藥物PCSK9抑制劑說起,引出范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FH)。
要點回顧:
(一)FH的概述。作為一種遺傳代謝缺陷性疾病,FH可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的升高,快速進展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或冠心病,甚至可引發(fā)猝死等惡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全球范圍內,FH的發(fā)病率較高,約為1/200,但診斷率和治療率仍嚴重不足。大量研究表明,FH患者的LDL-C水平降幅超過50%時斑塊才開始逆轉,因此,最新的指南和專家共識都建議采用更為嚴格的治療目標值。然而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國ASCVD患者在接受降脂治療后的LDL-C達標率仍較低,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個體之間遺傳背景的不同所致。
(二)FH遺傳學特征及診斷。目前發(fā)現的FH主要致病基因為LDLR、APOB、PCSK9和LDLRAP1。其中,PCSK9的功能獲得性突變會導致FH,但功能缺失性突變卻會顯著降低LDL-C水平及冠心病風險,這也為FH藥物治療的研發(fā)提供了新思路,即PCSK9抑制劑的產生。FH在臨床上分為雜合型和純合型,純合型患者在臨床上較為少見,但發(fā)病年齡早,通常在10歲左右即可出現嚴重的心血管事件,且藥物治療效果較差;雜合型患者較為常見,多在60歲之前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研究發(fā)現,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FH患者的疾病進展及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圖1)。越早的診斷意味著越好的干預時機,在正確干預策略下,可起到延緩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作用。
圖1. 純合FH、雜合FH、一般人群LDL-C負荷及他汀治療對冠心病發(fā)生的影響(Eur Heart J. 2011;32:1769-1818)
(三)關于FH的臨床診斷標準,藺教授提到,目前的常用標準包括Simon Broome標準和荷蘭臨床脂質網絡標準(DLCN)。但實際臨床上對于FH的診斷仍多是基于包括LDL-C水平在內的臨床表現,只有約1%的診斷是基于基因檢測,可由于FH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大,導致漏診率非常高,因此,對于FH的診斷需要臨床診斷與基因診斷結果之間的相互補充。藺潔教授分享了自己實驗室1000多例FH患者的基因檢測情況,檢出率在60-70%以上,且有一定比例的純合型患者,分布在全國多個省市,特別是華中地區(qū)。
(四)FH的治療及研究現狀。藺潔教授針對FH的臨床治療做了介紹,尤其是對于兒童FH群體,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考慮更多因素。雜合子FH兒童建議以飲食控制為主,是否啟動藥物治療需結合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若需藥物治療可選擇普伐他汀這類水溶性高,安全性好的他汀藥物。純合子FH兒童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需考慮血漿置換??傮w來說,FH患者的治療需進行終身管理。
云課堂的最后,藺潔教授與聽眾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互動。就聽眾提出的目前FH的診斷標準、臨床檢出率、兒童雜合子FH患者治療等問題給予了詳細的回答,讓大家對于基因檢測在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中的重要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例如,針對目前通常使用的臨床診斷標準,藺教授認為雜合型FH患者的臨床表現差異大是造成診斷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臨床體征不明顯但基因型陽性的患者,一旦年齡進入平臺期,疾病進展非常迅速且很難控制,常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因此,急需FH診斷的金標準——遺傳學診斷盡快走入臨床,幫助臨床診斷。這樣一旦發(fā)現潛在的FH患者,應盡可能開展針對一級親屬的級聯篩查。早期篩查和診斷是降低FH患者ASCVD發(fā)病風險,改善臨床預后的重要舉措。目前,隨著測序行業(yè)的成熟以及測序成本的下降,基因檢測已逐漸被運用到FH患者的遺傳學診斷中,但仍需要做到地區(qū)普及。藺潔教授提出對于FH的診斷若能形成全國網絡化管理分析平臺,將會使得更多患者受益。
我們期待下次云課堂與名家大咖的思想碰撞。